失去中国市场,美国大豆可能面临滞销困境,农民压力增大,特朗普的压力也慢慢变得大。
2025年8月16日,英国《卫报》报道,随着美国大豆即将在10月份进入市场,美国大豆协会的焦虑情绪不断加剧。失去中国这一庞大市场后,美国的农民正面临一个严峻的问题:是否能在接下来的销售季节避免大豆滞销,甚至烂在地里?美国大豆协会的警告,引发了各界的关注。近些年,尤其是今年,美国大豆面临着三大挑战。
首先,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带来的病虫害严重威胁到大豆的产量和质量。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和病虫害的频发,严重影响了美国大豆的生产。随着产量的下降,如何保证大豆种植户的利益就成了美国大豆协会亟需解决的难题,尤其是在目前这种气候环境下。
其次,美国农业生产的成本不断攀升。化肥、农药等生产所带来的成本持续上涨,机械化生产的投入也在持续不断的增加。美国农业以机械化生产为主,但这也代表着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才能保持大豆的种植量和质量。然而,在美国经济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下,大豆种植户们承受了巨大的经济负担。美国大豆协会面临的另一大难题是,如何在成本不断上涨的情况下,通过价格持续上涨来维持市场的需求和销量。
最棘手的问题,显然是中国市场的缺失。美国大豆协会明确说,由于特朗普政府对华发起的贸易战和关税政策,导致中国不再购买美国的大豆,而是转向巴西等国的供应。巴西大豆的质量和数量与美国并无太大差别,使得中国的选择更加多样化,迫使美国大豆的市场占有率急剧下滑。对于美国大豆协会来说,如何说服特朗普缓解对华敌对情绪,减少对大豆行业的负面影响,成为他们最大的任务。然而,特朗普对此显然并不以为意。
特朗普虽曾公开在社会化媒体上要求中国购买更多美国大豆,但中国对此并没有给予积极回应,甚至显得相当冷淡。特朗普的呼吁不仅未能收到预期效果,反而可能进一步加剧美国农民的困境。特朗普显然低估了中国的反应和应对能力。
接下来我们不妨分析一下美国大豆协会为何如此焦虑,以及其如何试图向特朗普施压,要求其改变对华政策。首先,美国在与中国的博弈中,常将贸易商品与政治、国家安全等议题联系在一起,将贸易变成一种武器。中国对此采取了对等回应,将美国的大豆问题作为反制的筹码。这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策略,让美国的大豆农民深刻感受到了中美贸易战带来的压力。如今,如何说服特朗普改变这一立场,成为摆在美国大豆协会面前的一大难题。
其次,特朗普的贸易政策出现了致命错误——他试图通过脱离全球化来恢复美国的“伟大”,但忽视了全球化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美国的霸权地位不仅是建立在军事、科技、政治等多重因素上的,还依赖于全球贸易网络的建立。在这种全球化的背景下,美国的大豆和其他商品才能在全球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而特朗普试图将美国从全球化中抽离,重新构建一个由美国主导的全球网络,这样的做法注定无法成功。随着中国在全球化中越来越强势,美国的大豆产业难逃成为牺牲品的命运。
最后,特朗普及美国利益集团显然低估了中国的反制能力,并且未能正确评估中国的全球影响力。中国通过多元化的发展的策略,不仅实现了产业的自主可控,也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占据了重要位置。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和对华敌对态度,注定会带来美国经济的损失。中国在全球化中迅速崛起,早已不再是美国能够轻易操控的对象。如果美国不能及时作出调整对华态度,最终不仅会让大豆种植户遭受损失,甚至有可能让整个美国在全球化浪潮中被甩在后头。
从这场中美贸易战中,美国大豆产业的未来,慢慢的变成了美国经济政策失败的一个缩影。特朗普的政策似乎陷入了一个死循环,最终可能让美国陷入“光荣孤立”的困境,届时,全球化的进程将不再为美国提供庇护,世界可能已不再关注美国的存在。